19岁小兵当众批评军长战术有问题,说完3句话连升3级,40岁成上将_刘震_徐海东_国民党军队

1934年5月6日,鄂豫皖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正沉浸在一片喜悦的氛围中,举行着隆重的表彰大会。对红二十五军来说,这一天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。 自从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战略转移后,留下的部分红军改组为红二十五军,开始了一场艰难卓绝的反“围剿”斗争。两年来,国民党军队不断搜山追击,妄图一举消灭红二十五军。他们不仅日夜在大别山中四处搜寻,还疯狂砍伐树木,口号声震天:“砍尽大别山的树,挖尽共产党的根!” 然而,红二十五军的战士们当时面临严重的粮草短缺,衣物破旧不堪,枪支弹药也非常有限,只能依靠潜...


1934年5月6日,鄂豫皖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正沉浸在一片喜悦的氛围中,举行着隆重的表彰大会。对红二十五军来说,这一天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。

自从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战略转移后,留下的部分红军改组为红二十五军,开始了一场艰难卓绝的反“围剿”斗争。两年来,国民党军队不断搜山追击,妄图一举消灭红二十五军。他们不仅日夜在大别山中四处搜寻,还疯狂砍伐树木,口号声震天:“砍尽大别山的树,挖尽共产党的根!”

然而,红二十五军的战士们当时面临严重的粮草短缺,衣物破旧不堪,枪支弹药也非常有限,只能依靠潜伏于深山中,采取游击战术,拼死守护着他们的根据地。正是在这苦难与压力中,红二十五军坚韧地坚持了近两年。

展开剩余89%

终于,在1934年5月6日,红二十五军抓住了一次难得的战机。在徐海东军长的带领下,他们突袭了罗田县城,成功摧毁了国民党五十四师的后勤仓库,并缴获了银元七千余枚和大量枪械弹药。这场战役成为红二十五军两年来最为辉煌的一战,是他们扬眉吐气、大显身手的骄傲时刻。

战士们个个兴奋异常,回到根据地后更是高兴地回顾这次战斗的胜利。连徐海东军长脸上都挂满了笑意,特地召开了表彰大会,以振奋士气。大厅里洋溢着欢快的气氛,然而角落里,一个满脸不悦、神色严肃的小战士显得格外突兀。

这名小战士看上去不过十七八岁,脸上还带着些许稚气。当他听到旁边的红军大声谈论着今天的战绩时,他并没有一同欢呼,反而紧锁眉头,似乎有话想说又未敢开口。最终,在察觉到连徐海东军长也和大家一样兴奋时,他鼓起勇气站了起来:“我认为今天的战斗根本算不上全胜,我们的战术中存在很大的缺陷!”

话音刚落,全场顿时安静下来。身旁的红军急忙拉住他,劝道:“你不懂别乱说,赶紧向军长道歉。”但小战士坚毅地挺直了脖子,再次重复了自己的观点。众人这才意识到,自己并没有听错,这个年纪轻轻的小伙子竟敢当众泼冷水,公然挑战军长的权威。

这个年轻人究竟是谁?为何他如此直言不讳?

实际上,这名少年远比外表显得成熟,他叫刘震,生于1915年3月3日,已有19岁。刘震的家乡在湖北省孝感县的一个贫苦农家,自幼便帮着父母干农活,生活拮据使他早早懂得担当。随着年龄增长,刘震的视野从狭小的家庭扩展到了被侵略和压迫的祖国大地。

16岁时,满怀激情与报国之志的刘震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,成为一名革命小战士。次年,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,留守鄂豫皖根据地,成为红二十五军的一员。在两年的反“围剿”斗争中,刘震多次冲锋陷阵,表现突出,虽年轻却已升任红二十五军手枪团副班长。

当听闻国民党“砍树挖根”的恐吓口号时,刘震沉着地写下了振奋人心的话:“树也砍不完,根也挖不尽,留得大山在,到处是红军。”这几句质朴而坚定的话语,成为当时红二十五军战士们的精神支柱,激励他们无数次浴血奋战。

因此,没人相信这个常发激昂言论的刘震竟会在胜利时刻泼冷水,更没想到他会在军长面前直言批评。更令人意外的是,徐海东不仅没有责怪他,反而满脸兴趣地询问原因。

刘震略显惊讶,随即挺直身板,声若洪钟地说道:“首先,在攻击过程中,我们火力布置不合理,特别是机枪未能有效掩护,导致较大伤亡。其次,撤离罗田时,队形紊乱,几个部队暂时失散,造成额外损失。第三,虽然我们缴获了7000多枚银元,但进入城内时间太晚,如果能早点进去,必能夺取更多战利品。”

这些话让徐海东大吃一惊。他本以为刘震只能提些小毛病,没想到他却能站在指挥层面提出具有全局眼光的建议。徐海东笑着拍手喊道:“好!刘震同志眼光独到,战术过硬,敢说敢做,我看他可以当连长、指导员!”

台下的战士们面面相觑,纷纷以为军长在开玩笑。谁料不到一天,小刘震果然被任命为二二四团一营一连的指导员,直接晋升三级。

尽管升职了,刘震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战士,冲锋陷阵永远在前线。1934年11月,红二十五军踏上长征路途,行至河南方城县独树镇时遭遇国民党“追剿队”突袭,敌我力量悬殊。

为了掩护主力突围,刘震和连长率领一连战士抢占小山头,血战段庄和马庄,死死阻挡敌军多次冲击。连长英勇牺牲,士气一度低落。刘震挺身而出,临危受命代理连长,坚定鼓舞战士:“同志们,这是关乎我军生死存亡的一战,无论如何,我们必须守住阵地!”

话音刚落,他便冲到最前线,激励战士们再度振作,以半个连的牺牲坚守阵地,完成掩护使命。之后,他带领伤员和战士艰难突围,哪怕是重伤员也绝不抛弃:“轻伤的互相扶持,重伤的抬担架,我第一个抬起!”在他的带领下,战士们历经十余日夜,坚持不懈终于抵达陕南。

尽管刘震因长时间抬担架,手臂颤抖不止,但连队并未停歇,很快重新踏上行军路。一路上,刘震凭借卓越的领导才能,带领连队打了无数胜仗,终于于1935年9月胜利抵达陕北延安县永平镇,完成长征。

长征结束后,红二十五军与其他部队合编为红十五军团。刘震凭借出色表现被提拔为七十五师二二五团政委,次年6月升为师政委。1937年7月,抗日战争全面爆发,刘震迎来了用枪抵御侵略者的机会。

1937年8月,国共双方达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协议,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,刘震所在的七十五师变成了三四四旅六八八团,他任团政委。虽然战士们难以接受脱下红五角星帽,改戴国民党“青天白日”徽章,但刘震理解他们的感情,采取柔和方式让大家接受新身份:“我们的衣帽变了,但我们的本质没变,我们仍为人民而战。”

1941年9月,新四军政委刘少奇推动主力部队地方化。刘震担任十旅旅长后,首次对这一命令提出异议,担心分散后难以发挥机动作战优势。刘少奇耐心解释全局利益,让刘震深感羞愧。之后,刘震积极推动十旅地方化,承诺不抛弃任何战士,带领士兵重建兵力。

他创新战术,将全区划分为四个部分,设立中心县委和地方武装,与主力部队分编合成新的支队,强化地方游击战力量。刘震本人率特务连灵活机动指挥,打得敌军疲惫不堪,屡屡取胜。

1945年,这些地方部队逐渐壮大并恢复为主力。刘震率新十旅攻克淮阴城,采用爆破和火力强攻

发布于:天津市

相关资讯